首页/更新列表轻武器主题相关装备相关内容敝站说明友情链接

Glock手枪概述 Glock手枪各代
击发机构 网友评论
《格洛克:美利坚之枪的兴起》读书报告
应用中的Glock 非官方配件

读书报告——Glock:

The Rise of America's Gun

17 17L 18 19 19X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以下是QBQ的步武版版主MikeH在2012年5月2日贴出的《格洛克:美利坚之枪的兴起》读书报告,虽然他在总结中提到此书作者访谈了多位具名的格洛克公司早期干部及相关人士,也有一些匿名的数据来源,但格斯通·格洛克本人及公司在职员工均拒绝接受采访,而该书只专注于格洛克在美国的兴起,忽略了在世界各地的成功,也没有专门研究格洛克手枪的性能特点。不过这本八卦书对于了解格洛克手枪的历史还是有些参考意义的。以下为MikeH授权允许我转载的原文,我只是稍作排版,并无修改。


上星期逛公立图书馆,无意间发现这本书

我目前虽然不是格拉克手枪使用者,但是对这家公司的发迹,还是有兴趣了解。当下借回家当课外读物,在此做个读书报告。

Gaston Glock发迹前的正职,是奥地利一家汽车散热器工厂的主管。他创办的GLOCK公司只是副业,用一台俄罗斯制二手冲压机,制造小金属零件。有订单时,Gaston上班前将机器设定好,开机后由几个工人顾着,做到足够数量就关掉。他老婆则负责记帐。

Glock生产的军刀和刺刀,拿到军方订单,因此有机会在国防部走动。某次拜访客户时,Glock听到两名军官讨论奥地利陆军采购新手枪不太顺利。他主动询问如何竞标,两军官的第一反应是捧腹大笑。不过Glock并没因此气馁。他运用人脉,找上国防部长,居然让他争取到竞标机会。

当时Glock手中别说没成熟产品或样品,连任何型式的枪枝都没做过。得到竞标机会,甚至日后出线,并不是什么千里马碰上伯乐的浪漫故事,而是政治角力无心插柳的幸运者。Steyr虽是奥地利历史悠久的枪厂,又是国营企业,但是开发不出让奥地利陆军满意的手枪。眼看公开招标,订单可能花落别家,Steyr大肆炒作“国防自主、国枪国造”的口号。奥地利国防部虽不看好Steyr,但也不敢贸然采用外国产品,引起政治风暴。此时冒出个Glock,正好给国防部多了一项选择。

GLOCK 17的研发过程,外界已有许多记载。此书的叙述基本上相同,但是强调了奥地利军方积极培植的态度。陆军派出两名具有丰富经验的军官,协助Gaston了解需求,制定规格,并审核各项设计细节。这把枪与其说是GLOCK公司为奥地利陆军量身订做,不如说是陆军抓着Glock的手,画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手枪。正式展开竞标后,GLOCK 17打败所有对手,不令人意外。

对于GLOCK手枪的一大特色——没有外露的手动保险,书中提过奥地利国防部研究过紧急拔枪”时,发现许多人忘记打开外置保险,所以建议取消。

说起Glock的手,书中提到他在家里盖了一个小靶场,每晚亲自试射样枪,但一律只用左手持枪。这并非试验什么强手弱手操作,而是因为他是右撇子,万一样枪膛炸伤到左手,还可用右手画设计图。

Glock在这过程扮演的角色,不是外界想象,用高度智能决定一切的总工程师,而是担任计划管理。他的自知之明,充分尊重使用者以及枪械设计专家的意见,正是GLOCK 17成功的秘诀。技术方面,他个人的贡献,主要是工程塑料的务实经验,以及在设计各阶段重视可制造性的眼光。所有金属零件均可用CNC制造这一点,日后成为GLOCK获利率远高于同行的关键。

GLOCK明明是奥地利公司。虽说在美国设厂生产,但是书名将它称为“美利坚之枪”,看似掠人之美。不过继续读下去,很快就发现作者的用意。这家公司在西欧虽已展头露角,但是成为全世界有名的枪厂,靠的却是美国。GLOCK手枪短短二十多年,不仅打下市场,更成为美国枪械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GLOCK在美国的成功,如同它的诞生,靠的也是百年难得一见的机运。80年代美国毒品问题恶化,黑道火力升级,使用半自动手枪犯案者越来越多。当时联邦及地方执法人员,普遍配备左轮,枪战中持续火力无法相比。各地警察单位,开始出现值勤枪枝升级的呼声。

一名自奥地利移民,在美国经营枪械中盘生意的商人Karl Walter,翻阅德文枪械杂志时,看到某家名不经传的公司得到祖国陆军手枪订单的消息,引起他的注意。1984年,WalterSoldiers of Fortune总编辑Peter G. Kokalis前往欧洲考察,在维也纳一家枪店,首次接触到GLOCK 17Walter的反应和许多人相同,认为这枪丑不拉几。不过也很快发现它容弹量高、构造简单、容易操作,非常适合警察使用。

Walter马上联络Glock,讨论进口美国的可能性。Glock当时刚接到奥地利陆军两万枝手枪的订单,正在盖厂房建立生产线,同时对美国十分陌生,压根儿没想到这方面。不过Walter的说服力惊人,争取到Glock首肯,在美国开设分公司,由Walter负责市场销售。随行的Kokalis也没闲着,在Glock家中靶场试射,留下深刻印象后。写了篇文章刊登在自家杂志上,将GLOCK 17形容为Plastic Perfection(完美的塑料),打响进军美国的第一枪。

同一时间,美国国防部经过北约官员介绍,邀请GLOCK参加下一代军用手枪竞标。我在网络上看过的说法是GLOCK 17不具备外在保险及重复击发哑弹的能力,没正式参赛就出局。不过本书却说Glock一开始就拒绝竞标。原因是无法在规定时间内提供足够数量的测试枪枝,也不同意接受获胜者还得和其它厂商竞标生产合约的安排。

美军透过交流活动,还是取得了多把GLOCK 17作为研究。军情单位十分关切塑料枪身可能容易瞒过X光安检,被恐怖份子用来劫机。这消息有意无意间,被美国国防部官员透漏给媒体,一时引起反枪阵营骚动。美国国会酝酿立法禁止进口GLOCK手枪。纽约市手脚更快,市长一声令下,禁止市内贩卖GLOCK手枪。

不过如同广告界人士所说:“世界上没有负面知名度这回事”。反枪阵营越针对GLOCK手枪笔伐口诛,越引起枪界的兴趣。GLOCK美国分公司原本将首年业绩目标订在8,500枝。没想到在丹佛市枪展正式上市的第一天,就接到超过两万枝的订单。

GLOCK对于美国各级政府的态度,自然也没忽视。发动军警界人脉,尽力辟除反恐维安方面的顾虑,证明机场X光机可轻易侦测到行李中夹带GLOCK手枪。还由Gaston Glock亲自出席国会听证会,介绍他的产品。国会最后决定放过GLOCK手枪。原本禁止贩卖GLOCK手枪的地区,也一一撤销禁令。(DBOY注:纽约市警察局在1990年代把GLOCK定为标准配枪之一)

1986年在迈阿密发生震惊全美的枪战。FBI探员因火力不足,伤亡惨重。GLOCK正好于此时在美国打下滩头阵地。天时、地利、人和,三大因素皆具。短短几年,就成了美国警用手枪市场的主流。

GLOCK在美国的成功,靠的不尽是产品优秀,营销手腕也居功至伟。Walter一开始就广邀全美各地警局射击教官,到乔治亚州SmyrnaGLOCK美国总部所在地观摩。行程安排除了各种讲习和实弹射击体验,还经常招待客户到亚特兰大市首屈一指的脱衣舞俱乐部Gold Club狂欢。当事人受访时,均坚称并无性招待情事。但是公司慷慨买单,让客人带舞娘进小房间,布帘后一对一表演脱衣舞。究竟发生什么事,用小头想也知道。GLOCK深耕警方人脉,各单位采购手枪时,这些教官的意见,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GLOCK在自家地盘,印证了广告业铁律Sex Sells之后,再接再厉,聘请Gold Club当家舞娘Sharon Dillon担任枪模。为了增加一点专业气氛,还安排她先上足四天GLOCK课程。班上其它学员均是男性军警界人士,对于美女出现,自然十分好奇。GLOCK公司教官一律以无可奉告做为回答。Sharon在班上的表现也令人跌破眼镜,不论纸上课程或实际射击成绩均佳。众同学认为她是秘密受训的CIA情报人员。

Sharon Dillon1990年拉斯韦加斯SHOT Show首度露面时,引起一阵骚动。众多业者将GLOCK摊位挤到水泄不通,甚至连竞争对手的高级主管都过去欣赏美女。有客户私下向GLOCK业务代表商量,若能安排和Sharon共度一宵,给张百万美元的订单,不是问题。


我好奇之下上网搜寻Sharon Dillon的照片,只找到这张广告,虽说只看的到北半球,但也足够证明事业线确实有作用。

GLOCK引进美国初期,虽是为了满足警方需求,但Walther深知民用枪械市场才是利基所在。面对这个长期由美国本土枪厂盘据的战场,GLOCK自然无法招待众多枪民看脱衣舞,但是祭出几项传统营销手法,依然有效。

美国大多数枪械刊物出版社,深怕枪厂撤掉广告,对于新产品一向报喜不报忧,等同枪厂的宣传机器。前面提到Soldiers of Fortune总编辑Kokalis,在第一时间专文介绍GLOCK 17。其实KokalisWalther早已是商业伙伴。鱼帮水、水帮鱼,在美国枪械业正常的很。GLOCK早期在杂志上的高曝光率,当然也不仅是产品优秀,值得报导。(DBOY注:据一位LA的枪械作者提到,美国很多枪械杂志上的新品介绍大部分是软广告,其实许多小有名气的作者会联系厂家,让厂家提供“样品”供他们试用,然后写出一篇“好”文章,杂志刊登后,玩厌了会把“样品”寄回去,如果想留下,厂家会给一个很优惠的价格,甚至是白送。)

广告文宣之外,GLOCK也将置入性营销,发挥到淋漓尽致。许多枪友公认GLOCK初登大众媒体,是在Bruce Willis主演的《Die Hard 2电影。本书揭露众人不知的内幕,是这并非偶然,而是Walther直接找上Cinema Weaponry道具公司,主动运作的安排。

置入性营销在枪械业不是新鲜事。Colt多年前就发现西部牛仔片促使老式左轮枪大卖。银幕硬汉Clint EastwoodDirty Harry的经典画面及对白,也不知帮Smith & Wesson卖掉多少把麦格农大左轮。不过一般来讲,美国枪厂并不刻意经营和好莱坞的关系。许多道具公司想拿批发价都拿不到。有些枪厂就算配合,也限制自家产品只能给正派角色使用。GLOCK则是荤素不忌,只要能上银幕,就算在大坏蛋手中也有广告效应。另外GLOCK也好莱坞各道具公司大方优惠。枪械顾问们自然大力配合,尽量将其产品塞到大小明星手中。


《Die Hard 2》(虎胆龙威II)在1990年拍摄,GLOCK手枪是充当反派的武器。当时GLOCK都已经上市好几年,据说布鲁斯·威利斯也知道GLOCK手枪躲过机场安检的情节是瞎编的,但毫不在意,大概是认为这样哗众取宠的情节有利于增强电影卖点。而电影上映后以讹传讹造成的“陶瓷枪”谣言,使公司要做出一系列的澄清活动,也许这些根本就是GLOCK公司的销售主管乐于见到的。

GLOCK多管齐下的营销手法,那一项最有效,见仁见智。以我个人而言,生平第一次打手枪挑上GLOCK 17,以及第一次买手枪选择GLOCK 19,都受到其广泛知名度影响。新手上靶场或枪店,柜子里几十把手枪,许多看都没看过,当然是从GLOCK之类的大众品牌先玩起。不过我还是认为GLOCK在美国民间市场的成功,警用市场的高占有率功不可没。这如同美军M9手枪定案后,Beretta 92系列大卖。军警专业人士加持,在民间有着高度引导作用。

前面的报告,没提到GLOCK刻意压低军警报价和祭出旧枪换新枪等手法,让各警局乐意采用。我不知公司高层是否如此洞烛机先,不过事实证明,卖给警伯不赚钱并无所谓,日后可从活老百姓身上全赚了回来还不只。

这篇读书报告写到现在,尽提到GLOCK公司发迹的故事。其实本书另一个主轴,是美国过去二十年来,枪械在美国社会引起的争论,以及GLOCK在这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这部份。做为一般老百姓了解美国枪械文化的读本,很有价值。

枪械可说是美国社会最具争议性的话题之一。本书自八十年代末期,GLOCK进入美国时开始,一路叙述拥枪反枪两阵营之间的斗争。作者的看法可说是中间偏右,指出了禁枪阵营许多大小动作的荒谬之处。不过另一方面,作者支持某些箝制拥枪权的作为,例如加强枪械交易管制,禁止目前可不经犯罪纪录调查的私人买卖。作者也将NRA描述为拥枪激进派,对此组织的强硬作风颇有微词。这些个人观点,自不需全盘接受。

我在九十年代初期踏上美国。不过当时只是个留学生,对枪械议题毫不关心。现在读起当时的故事,以古对今,耐人寻味。例如柯林顿执政时,大力推动禁止容量超过十发的弹匣,却留下准许现有弹匣继续流通的漏洞。GLOCK和其它枪厂日夜不停,在禁令生效前大量生产高容量弹匣。枪民们也疯狂购买,自用囤积均相宜,以致此阶段流入民间的高容量弹匣,数倍于平时。过去几年,欧巴马不敢采取大动作禁枪,却同样有着推销枪弹拚经济的作用。禁枪尺度的摇摆,只是让商家数钞票数到手酸,徒增玩枪老百姓的经济负担。丝毫看不出是否有助于维护治安。

美国枪械文化近年来一项重大改变,是携枪证照制度的兴起,以及所谓堡垒法保障的用枪自卫权。作者为了体验携枪用枪,特向Massad Ayoob大师及其女友Gail Pepin求教,并以观摩角度,参加了一场IPDA地方性竞赛。作者对于合法用枪自卫的尺度,似乎有点保留,但是基本上,整个看法还算是正面。

 

资料来源:QBQ @MikeH授权转载

2012-05-09

首页/更新列表轻武器主题相关装备相关内容敝站说明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