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更新列表轻武器主题相关装备相关内容敝站说明论坛链接BLOG

<<英国军用武器

PIAT Mk.1反坦克发射器

 

 

口径: 90mm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英军装备的步兵反坦克武器主要有两种:博伊斯反坦克步枪和No.68反坦克枪榴弹。然而技术的进步使得二战时的坦克和装甲车辆比之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防护要强得多,这些在一战时期还有一定效力的反坦克武器在1940年就变得过时了。比如.55口径的博伊斯反坦克枪只有在面对轻型坦克(如德国的I号坦克)和装甲车、且只有在很近的射程内才有效。而对于德军的III号等装甲较厚的坦克就没有效果了。而No.68反坦克枪榴弹的战斗部太弱,即使它的金属射流有机会勉强击穿中型坦克的装甲,也无法有效地对车体内的设备或人员构成伤害。

实际上在二战开展初期,几乎每个国家都有同样的问题——都没有什么有效的步兵反坦克武器。所以基于战场经验,二战中后期才出现了反坦克火箭筒。而经历了早期战斗的英国人同样也在寻找一种合适的步兵反坦克武器,他们选择了一种称为PIAT的特殊武器。

其实PIAT的原型设计是在1930年代初开始的。当时一位皇家炮兵中校莱瑟姆·瓦伦丁·斯图尔特·布莱克尔(Latham Valentine Stewart Blacker)构思了一种可提高步兵反坦克作战距离的武器原型,他设计了一种栓管结构、只靠少量发射药的炸弹抛射装置,在使用上类似于发射超口径弹的轻型迫击炮,在申请了相关专利后他继续改进这种设计,最后在1937年由帕内尔飞机公司(Parnell Aircraft Company)生产了几支原型,他把这些原型命名为“劲弩”(Arbalest),并于1939年交由英国皇家兵器部开始测试。不过在同年5月英国国防部就否定了这件武器的用途,他们认为2英寸迫击炮才是更好的“掷弹机”。

1940年。布莱克尔中校被调到MD1(国防1部,Ministry of Defense 1)工作,名字听起来很大,但其实这只是个专门从事非传统武器的秘密研发和应用的小部门,主要是为欧洲的游击队和其他反纳粹武装组织提供武器装备。他在这里重新设计了“劲弩”,并以反坦克武器的名义重新提交测试。他声称该武器的反坦克效果相当于2磅炮的水平,而射程和3英寸迫击炮相近。但实际上经过测试,该武器只可以向100码的距离抛射出一枚9公斤重的炮弹,这种炮弹虽然不能直接击穿中型坦克的装甲,但还是能对坦克造成一定的伤害。所以这种武器在1941年被正式采用,并命名为29mm栓式迫击炮(29mm Spigot Mortar),或称为“布莱克尔掷弹机”(Blacker Bombard),该武器被大量配备给国民自卫军和机场守备部队,用作本土防御。


英国本土防御部队所装备的
29mm弹射迫击炮

然后,布莱克尔开始研制一种适合单人携带和使用的型号,因为他注意到当时刚刚出现的空心装药是一种能够靠少量炸药击穿装甲的武器。他把这种新的武器命名为“婴儿掷弹机”(Baby Bombard),表示其要比之前的为“布莱克尔掷弹机”要轻巧得多。“婴儿掷弹机”的原理是从“布莱克尔掷弹机”改进过来的,不过结构上有不少变化,经常试验,可以把炮弹水平抛出约150码远。不过问题也不少,比如击针不一定能可靠击发,炮弹的碰炸引信也不可靠,经常失效。

然后,由于有其他工作需要,布莱克尔被调到另一个部门。不过MD1打算把“婴儿掷弹机”的研究工作继续下来,于是把布莱克尔制造的武器原型交给了他的同事米尔斯·罗兰·杰弗里斯少校(Millis Rowland Jefferis)。

第一个改进出来的原型称之为0.625英寸No.1“婴儿掷弹机”(这种超口径发射器是根据前栓导管的直径来定义口径的)于19416月交给皇家兵器部进行野战测试。测试报告说“婴儿掷弹机”效果不行,不可以作为反坦克武器使用。不过据说问题是出在所发射的炮弹上,不能有效地击穿试验用的装甲板。

所以杰弗里斯少校对“婴儿掷弹机”的改进工作就集中在如何提高空心成形装药的破甲效果上,最终在19422月他成功研制了新的弹药,在3月中旬开始试验。新的弹药通过了测试,该武器系统在1942831日被正式定型,被命名为“步兵反坦克发射器”(Projector, Infantry, Anti-Tank),简称PIAT,并由帝国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即ICI,对,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多乐士涂料的生产商,他们的其中一项业务是生产炸药,在战争期间为了尽快扩充军队,很多企业都扩充产品类型,化工企业也要生产非流程性材料)开始生产。PIAT1943年中期开始服役,到1945年停产时,一共生产了约11.5万具,成为二战期间英国和英联邦国家的步兵单位的主要的反坦克武器。


二战时期鼓舞士气的宣传画,标题是“我们可以打穿4英寸装甲板的新弹药”,左上图是生产PIAT的女工,因为青壮男人都去当兵了


发射筒

PIAT Mk1型的结构比火箭筒要复杂得多。在外表上,分为前筒和后筒两个部分。全长990mm,重14.5公斤。

前筒由钢板弯成U型的,长度为250mm,在口部有一道加强箍,后部下方开设有一个方形泄气孔。其上半部分完全敞开是为了方便装入弹药,前筒起的作用仅仅是托着炮弹,在筒底有两块装填导板,作用是让炮弹放置在正确的位置,特别是弹尾管要对准后筒伸出的前栓体,否则会导致发射失败。

后筒内装发射机构,其外形是一根直径76mm、长700mm的无缝钢管,下方安装有握把和机匣,大型扳机安装在机匣左侧,而不是机匣的正下方。后筒上部左侧还焊接有准星座和照门座,准星和照门均可折叠,准星为柱形,照门板上有三个小孔,分别标有数字5080110(码数),射击时通过合适的小孔去配合准星进行瞄准。后筒尾部安装有一个T形的肩托,肩托上装有一块橡胶减震垫,整个肩托和减震垫一起被一块帆布袋包裹。而后筒尾部也同样包有帆布作为握垫。背带环焊接在后筒右侧,前后各有两个,使用两根SMLE步枪的背带。

后筒内主要容纳前栓导管、主栓体和主弹簧,主弹簧就是射弹的动力来源。前栓导管中空,内装装填杆、击针杆、击针杆簧和前栓体等零部件。击针杆前半部套入前栓导管的前部内,向后运动时可以带动前栓导管缩后筒内,进而带动前栓导管压缩主弹簧完成待击。击针杆后端套在装填杆中,同时击针杆可以在装填杆内前后运动,但不会脱出。装填杆尾部和肩托相连,当拉动肩托时装填杆会带动击针杆,进而带动前栓导管、主栓体将击针杆簧和主弹簧向后压缩到位直至挂机,然后击针杆簧伸张使前栓导管和装填杆复位。

后筒与前筒相接处有个环形槽,射击支架用一个大号蝶形螺帽固定在此槽中。支架由呈“H”形的两根细钢管构成,底部是一块方形钢板。

PIAT Mk1型在1944年进行了改进,首先是为了使武器可以方便地架设在不同高度的支承物上,把原来的H形固定支架改为一根伸缩式的钢管支架,可以调节其长度。另外原来的照门座是直接焊接在后筒上,射程装定有有100米左右的平射距离。改进型则是一个象限仪上,象限仪并标有射程距离,从100码至370码。这样就可以用较高的弯曲弹道去对付较远距离上的一些固定目标,例如房屋或掩体等。另外,固定式的T形肩托改成可旋转90度,使肩托从垂直状态变成水平状态,这样就可以抵住墙壁等固定物体或直接抵在地面上,手扶炮管以大仰角射击。


俯视下的前筒,即
U
形的弹丸支承筒,顶部是开放的,用于装弹。此时前栓导管伸出,说明是在非待击状态。


这外链子连接的软木塞是前栓导管塞,平时用来保护前栓导管的开口防止进入灰尘,使用时要拨出来。


立式表尺上有三个瞄准孔,不使用时向下折叠。三个孔分别装定
50码、80码和110码的射程。第二型的PIAT MK1的照门座是安装在一个像限仪上,可通过高仰角,射程装定从100码至370
码。

PIAT
的握把和大型扳机,这个扳机需要两根手指来操作。还看到照门座上的象限仪,分别标记为100码、200码、300码和370
码。


肩托上有一块橡胶减震垫,整个被包裹在一块帆布袋中,右图是旋转了
90
度后的肩托


两种
PIAT Mk1
的支架,左边是第一型的固定式,右边是第二型的伸缩式


弹药

PIAT配有四种类型的弹药,是一种破甲弹、两种训练弹和一种教练弹。这四种炮弹的外形相同,有点像迫击炮弹,弹体最大直径为90mm。炮弹的最大初速为135m/s左右,最大射程可以达到700m,但实际上在打击坦克等单个目标时,有效射程只有100m左右,第二型改进增加了像限仪瞄准具后,可对付300米左右的固定大型目标。

Mk1Mk1A型破甲弹(Bomb HEAT)采用空心装药战斗部,有一个钢制药形罩,罩顶通过小孔装入主引信,装药有TNT12808炸药两种类型。为了保证合适的炸高以达到最大的破甲深度,碰炸引信装在一个细长的弹尖顶部,垂直破甲威力为75mm。尾管其实起枪管的作用,通过尾管套在发射器的前栓导管上,给弹丸赋予基本的飞行方向。尾管内顶部装有一发射药管,相当于迫击炮弹的基本药管,尾管后焊接有4片尾翼,尾翼外面环有一圈尾环,用以保持弹体飞行时的稳定。还有一个纸制的尾管塞平时用于防止异物进入尾管,在发射前取下。尾管最底有两个装填夹,装填炮弹时这两个夹子与发射筒底部的两块导板配合来定位。

作为识别,破甲弹弹体整体涂绿色,并有在弹体中部两圈黄色带,两圈黄色带中间有浅蓝(TNT装药)或黑色(808装药)的色带,上面写有生产序号和炸药类型。

运输时,炮弹装在防潮包装筒内,每三个筒一组并联起来,且有背带。而弹尖引信在贮存和运输状态时一般都取下装在一个铅锌合金制成的筒内,并用一个弹簧夹子固定在弹尾部一起装在包装筒里。使用时,再把弹尖旋转安装到弹体前,并取下尾管上的纸塞,才能装填。

训练弹(Bomb. Practice Inert/AT)的外形与破甲弹相同,但全弹涂成黑色,并在弹体中部有一圈黄色标记,还用白漆写上惰性的单词“INERT”。虽然也可以正常发射,而且弹道与破甲弹一样,但不会爆炸。防潮包装筒上也有一圈黄色标记作为识别。不过这种训练弹只能使用一次,所以后来又研制了另一种可重复使用的训练弹(SHOT, Practice/A.T.),弹体涂成白色,尾管内加工了螺纹,用于重复安装发射药管。因为重复用的训练弹是没有尾环的,因此使用时需要在前筒内装上一个托架。

而教练弹(Bomb, Drill/A.T.)的外表也是漆成黑色,弹体上用白漆写上操练的单词“DRILL”。教练弹既不能发射也不能爆炸,只是用于日常操练和演习,其防潮包装筒上同样用白漆写上“DRILL”以作识别。


PIAT
的破甲弹及三联装的防潮包装纸筒。每两捆装在一个铁箱中

破甲弹的结构

PIAT
的炮弹。一左一右分别是教练弹和练习弹,中间两枚是不同装药类型的破甲弹


重复用训练弹的尾管安装发射药筒的结构


PIAT炮弹的引信


当使用重复用训练弹时需要在前筒内装上这个托架


操作

PIAT一般由两名士兵操作使用,其中一名是射手,另一名负责装填弹药,同时还要承担携行弹药的职责。

PIAT进入待击状态时需要把T形肩托拉开,由于主弹簧强度很大,差不多达到了900N,因此通常要手脚并用花很大的力气来完成待击。立姿使用时,一般是把T形肩托向下竖放在地上,双脚踩住肩托两边,然后双手合握住握把用力向上提,直至听到挂机的“咔嗒”一声响。卧姿使用时,将抛射器炮口向上与身体平行放置,双脚踩住肩托两边,然后一只手拉炮口环,另一只手拉握把,靠双手和双脚的合力来完成待击。第一种相对比较省力,容易完成,但除非射手恰好躲在空间较深的掩体内,否则在战场上没谁愿意站起来当活靶子。而第二种方法虽然适合在较浅的掩体内进行,但却很费力,有时往往需要两个人协力才能完成。

在完成待击后,炮手才能架好武器并装定表尺,而进入待击状态后的前栓导管会缩到后筒内,这时装填手才可以通过前筒上方的开口装填弹药。瞄准目标以后,炮手扣动扳机击发弹药,完成一次发射。不过扣动那个大型扳机构至少需要12磅的力,尽管扳机是通过中间的一个杠杆带动阻铁的,扳机设计得也很长,但即使是用两个手指仍然难以轻松扣动,这与那高达900N的主簧簧力是分不开的,所以不论是使PIAT待击还是击发都是一件费力的苦差事。

对于新兵来说,最难掌握的还是精度,因为扣动扳机后弹丸有一段迟滞时间才能发射出去,此时会产生巨大的后坐力,如果不能很好控制住抛射器,在最后一刻弹丸也会偏离目标。而扣动那到个巨大扳机时也很容易偏离方向。

当射手扣动扳机后,扳机带动连杆旋转,下压阻铁并释放主栓体,主栓体在弹簧的作用下向前复进,并带动击针杆和前栓导管前进。前栓导管进入弹尾管内,当接触到发射药管后停止前进,但仍在前进的主栓体推动击针杆向前,打击药管底火,进而点燃发射药。发射药产生的高压火药燃气作用于前栓导管上,这个时候,尾管就相当于枪管,前栓导管则相当于弹头,在火药燃气的作用下,克服了主栓体的惯性和主弹簧的簧力,使前栓导管这个“弹头”向后运动,但同时尾管这根“枪管”也会在反作用力的作用下推动弹丸向前滑动(所以如此强力的主弹簧,所起的作用就类似于开膛待击的自由式枪机上的复进簧)。当前栓导管退到弹尾管尾翼上方的4个均匀分布的泄气孔时,火药燃气冲破密封带从孔中冲出。由于前筒的上方是敞开的,为了减少火药燃气排出时对弹丸的影响,前筒下后方也开有一个较大的泄气孔。此时火药燃气对弹丸做功结束,弹丸已经获得初速向前飞出,而主栓体也在火药燃气的后坐力作用下后坐到位,并被阻铁挂住,重新形成待发状态,只要再装入下一发炮弹即可继续射击。

所以只有第一发发射时需要拉动肩托来进入待击状态,此后只要正确地发射,就会自动进入待击状态。但如果发射失败,就需要重新手动待击。


装填弹药的动作


左图是 立姿的待击动作,右图是卧姿的待击
动作


另类的运用:用维克斯公司改装的布伦机枪车(卡登-洛伊德轻型坦克)改装的14联装PIAT发射车


战例

PIAT第一次参与实战,是由加拿大军队在进攻西西里时使用。在此后的战事进程中,一共有六名英国和英联邦国家军队中的PIAT射手因为他们的英勇行动而获得了维多利亚十字勋章。

首先是1944年的5月,当时德军在意大利发动了一次反击。在516日的一次战斗中,英国皇家燧发枪团士兵弗朗西斯·杰斐逊(Fusilier Jefferson)所在的防线上面临着由两辆IV号坦克引导的德军步兵的进攻,当时英军增援的坦克被反坦克障碍耽误了行程,杰斐逊所在的防线上没有一辆坦克或一门反坦克炮,英军伤亡惨重,其中包括一个PIAT战斗小组,杰斐逊主动接过了这个小组的PIAT,并在猛烈的炮火中独自向前跑,接近德军后用立姿射中了带头的坦克,然后他重新装填炮弹,再射中了第二辆坦克,德军失去了坦克的支援,进攻力度就减弱了,使英国步兵可以坚守到英军坦克的到来。由于杰斐逊的英勇行为及时阻止了英军防线的崩溃,坚守到援军到达,因此获得维多利亚十字勋章。

1944612日在缅甸战场上,当日上午日军正在猛烈攻击Ningthoukhong村(音译)北部的英军阵地,持续的炮火摧毁了几个掩体,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紧接着日本步兵在5辆中型坦克(日军的中型标准)支援下进行攻击。在其中一个方向上,在3辆坦克支援下,日军已经突破阵地。作为预备队的第7廓尔喀步兵营B连奉命反击,但在增援路上就被被日军坦克机枪扫射压制。此时印度步兵甘尤·拉姆(Ganju Lama)拿着一具PIAT在弹雨下匍匐前进,在接近坦克时身上已有3处枪伤,其中一处枪伤是在左手手腕。但即使在敌军交叉火力的压制下他仍然成功地在三十码距离内用PIAT摧毁了这3辆坦克。然后他继续前进,用手榴弹继续攻击逃出的日本坦克兵,直到连队的战友们上来支援才把他带回救护站。

19449月的“市场花园”行动的阿纳姆战役中,守卫阿纳姆大桥的英国第1空降师的罗伯特·亨利·凯恩(Robert Henry Cain)少校当时负责指挥部队以一家鞋厂为据点,他从919日开始参与战斗,一直坚守了6天。在920日,有一辆虎式坦克接近他的连,他独自使用PIAT20码距离击中了这辆坦克,坦克停下来,但向他射击。凯恩少校继续发射PIAT,但依然没有摧毁这辆虎式(国内有些文章中错误理解成PIAT消灭了这辆虎式),直到他躲藏的房屋被坦克炮和赶来增援的75毫米榴弹炮摧毁他才离开。第二天他又用PIAT消灭了三辆IV号坦克。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虽然受了伤仍在指挥战斗和鼓舞士气,直到最后接到撤退的命令。其实不只是他,在当时没有任何火炮和重武器支援的英国第1空降师完全是靠PIAT才抵挡住德军装甲部队的轮番进攻,不过其他PIAT射手没有维多利亚十字勋章。

1944102122日的夜战中,当时加拿大步兵旅奉命在意大利北部萨维奥河上建立一个桥头堡,在激战中,加军列兵欧内斯特·史密斯(Ernest Alvia Smith)所在的阵地右侧突然出现了德军的援军,这队援军由2辆自行火炮、3V型豹式坦克和大约30名步兵组成。而加军却没有坦克或反坦克炮。史密斯带着两个人跑过一段开阔地带寻找到一处合适的PIAT射击阵地。他留下一人操作PIAT,带着另一人拿着另一具PIAT在敌军火力下继续前进。在接近到坦克十米左右的距离时,史密斯的战友受伤了,于是他自己操作PIAT发射了一炮,使一辆坦克失去战斗能力。十多名德军步兵跳下坦克向他攻击,史密斯拿出汤普森冲锋枪还击,击倒了4名德军士兵,并迫使其他人退了回去。几乎就在同时另一辆坦克开火,另一些敌军步兵则包围了史密斯的位置。他继续用冲锋坚守阵地,并掩护其他人用PIAT摧毁了另一辆坦克和两辆自行火炮,使德军撤退。战斗结束后几个小时,加军的坦克和反坦克炮才赶到。他因此成为第一位获得维多利亚十字勋章的加拿大人。


站在德国
III
号突击炮前的英国皇家燧发枪团弗朗西斯·杰斐逊


反映阿纳姆战斗的电影《遥远的桥》中的PIAT


总结

PIAT是一件结构简单的武器,在那年月,也是少有的有效加强步兵反坦克能力的武器,不过它也有缺点。就是太重,而且操作过程繁琐。而在较远的射程上,炮弹的弹道就变得极不稳定。所以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内使用,以确保能命中坦克,结果这又增加了暴露炮手的风险。尤其是操作时为防止暴露自己,所采用的准备姿势使得武器待击操作极为困难。该武器的后坐力又大,发射时,炮手必须扳紧扳机护圈把武器向后用力抵在他的肩上。击发机构的操作又太硬,要用两根手指操作而且扣下有明显的停顿,而套管向前推出弹头时万一炮弹的尾部没有装好。粗心的新兵往往因为没有自己握紧,导致巨大的后坐力打到肩上而炮弹飞走了,同时主栓体并未正确后坐到位而重新待击。

而且PIAT炮弹的破甲威力在面对重型坦克时就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是引信存在严重安全问题。破甲能力的缺点在西西里战场上就已经暴露出来,因此在意大利本土作战前,英国人就把Mk1破甲弹改进成Mk1A,破甲威力有所增强,虽然能有效对付中型坦克,但面对重型坦克还是不行(就像前面提到市场花园行动中,多次命中虎式也未能摧毁)。至于引信的安全性问题就一直没有彻底解决,以至于在战后英军禁止PIAT在训练中使用实弹(训练中只可用训练弹,打仗才准用实弹)。

不过PIAT也有优点,实战证明它确实能有效对付大多数的德国坦克和装甲车辆,绝对比反坦克枪或反坦克枪榴弹有效得多。PIAT还可以用较低的仰角抛射对付固定目标,因为经常被用作摧毁敌人占领的房屋而被称为“房屋克星”。而且,不像M9M9A1火箭筒,或德国的铁拳。PIAT可以在一个封闭的位置中,例如一个窄小的房间或掩体内安全地发射,而使用火箭筒则必须保证尾焰的排放,灼热的气体不会打伤后面的友军,或被障碍物反射而烧伤射手本身。同时PIAT也不会产生大量烟尘而暴露射手位置。所以在巷战中PIAT是一种很有用的支援火力。

二战后期,由于新式反坦克武器开始普及,PIAT很快就显得过时了。在1950年的朝鲜战场上,英国人开始使用美国85mm口径M20“巴祖卡”火箭筒,在1951年英国正式装备了瑞典卡尔·古斯塔夫无后座力炮,PIAT就此退出英军现役装备序列。


市场花园行动中的使用
PIAT
的英军空降兵


1943年2月在突尼斯的一个PIAT炮组


1945年在太平洋巴厘巴板的澳大利亚PIAT炮组


华沙起义中出现的PIAT

资料来源:Small Arms Review杂志2014年3-4月号

     Modern Firearms & Ammunition site

     Wiki.org

2015-02-23

首页/更新列表轻武器主题相关装备相关内容敝站说明论坛链接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