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轻武器首页 |
MG34通用机枪 |
|
口径: 7.92×57mm |
一般认为,德国的MG34是世界上第一种通用机枪,即轻重两用机枪。而德国会研制出MG34,与凡尔赛条约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由于德国在一战中战败,英国人和法国人在该条约中想方设法地限制德国的重新崛起,在诸多限制中的其中一条就是禁止德国生产重机枪。于是德国人拐着弯地绕过凡尔赛条约,比如不允许生产战列舰,他们就生产大吨位的巡洋舰。对于禁止生产重机枪的条款,德国人就生产了一种既可以只使用两脚架作为轻机枪使用,跟随班排作战;又可以安装到三脚架上作为重机枪使用,成为营连级的支援武器;还可以装到装甲车或坦克上作为车载机枪。
MG34全称为Maschinengewehr-34(1934年型机枪),该枪是在1930年代初期定型,在1935年投产和装备部队,并很快就取代了原装备的MG13和其他旧式机枪。MG34一服役就受到部队的喜爱,并被德国士兵在协助西班牙内战时首次投入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半段时间内MG34也是纳粹德国陆军主要的步兵支援武器。然而,MG34也太昂贵,无论是生产所需要的原料(49公斤的钢)及其制造太费时,因此不适合大批量生产满足不断扩大的德国军队。同时它也的可靠性也较差,不耐脏。所以作为步兵机枪的MG34最终被MG42所取代,但MG42服役后,MG34仍作为坦克、装甲车和飞机的防御武器一直使用直到二战结束。此外MG34也出口到其他国家或被仿制,中国国民党军队在二战中也有采用此枪。
MG34是谁设计的呢?有些资料说是由路易斯·施坦格(Louis Stange)带领莱茵金属公司的设计小组设计的,另一些资料则说是由海因里希·福尔默(Heinrich Vollmer)在毛瑟兵工厂设计的。但无论谁先带的头,最后在1934年定型的设计方案是纳入了由莱茵金属公司和毛瑟兵工厂的研究人员在试验中所提出的改进意见,所以这两个人肯定都为MG34的最终定型作出的贡献。而且MG34并不是一种全新的设计,而是在莱茵金属公司早些年设计完成且已在瑞士军中服役的苏罗通1930年机枪(Solothurn 30)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其主要的变化是把供弹机构变成更方便的位置(左后侧),又增设了一个枪管护筒,并改变动作机构把射速提高至800~900rpm。
苏罗通MG30
除了MG34的基本型外,还有以下的型号:
MG34S和MG34/41 - MG34S和MG34/41是根据二战开始时早期的战斗经验,认为如果采用较高的射速能产生较大的散布面覆盖更大的目标区域。所以MG34/41的射速提高到1200RPM,而MG34S的射速更是提高到1700RPM,此外对枪机及其他细节都略有改进。MG34/41重量14kg,略重于原来的MG34型。这两种型号都在1942年生产了极少的数量,在后来的试验中被MG39/41所击败,而后者则被定型为MG42。
MG34 Panzerlauf - 在整个二战期间德国坦克和装甲车上的机枪一直使用MG34,即使在MG42装备部队后,由于MG42更换枪管的方式不适合用在并列机枪上,所以德国在1942年开始生产命名为MG34 Panzerlauf(MG34装甲型,也称为MG34改进型)的坦克机枪,并一直生产和使用至二战结束为止。MG34装甲型与MG34基本型的主要区别是配用重型枪管,枪管护筒上没有散热孔,因此MG34装甲型比较重。另外安装在坦克内的MG34装甲型也取消了枪托。但在车上通常配有一个工具包,能迅速地把MG34装甲型从坦克上拆下来,装上枪托和准星从而转换成基本型。
从上到下分别为:MG34、MG34装甲型、MG34S、MG34/41
MG34是一种气冷机枪,主要由枪身、枪管和枪管节套、枪机、发射机构及供弹机构所组成。
枪身包括枪管护筒、套箍、表尺、枪口消焰助退器、机匣、握把、枪托等。消焰助退器可固定于几个不同的位置,用改变定向套筒和锥形调整器之间容积的方法,来调整自动循环的速率,改变射速。消焰助退器还起枪管卡箍的作用。机匣盖即为受弹器盖。缓冲装置装在枪尾,由缓冲器套筒、缓冲簧及缓冲簧顶塞组成。
枪管外形呈锥状,内有容纳火药残渣的沟槽。枪管和枪管节套系用插销固定。当枪管插入枪管护筒中后,节套上的定向凸起置于后套箍的纵槽内,阻止枪管转动。
MG34的枪机由机体、机头、击针等组成。机体两侧有导肋,使机体沿机匣导槽运动。机头靠其圆柱形尾部及其上的两个凸笋与机体连接,凸笋通过机体上的纵槽进入螺旋形缺口中。机头前部有4个闭锁断隔螺、2个耳轴及内、外滚柱(每个耳轴上各装有一对内、外滚柱)。机头上还结合着拉壳钩、抛壳挺、推弹凸笋、击针止销等。此外,MG34/41的枪机把机头闭锁断隔螺改为闭锁凸笋,控制击针的装置亦有所简化,
MG34枪机:1-闭锁断隔螺;2-内外滚柱;3-控制击针动作的螺旋面 |
MG34/41的枪机:1-闭锁突笋代替闭锁断隔螺 |
MG34机枪的自动方式为枪管短后座,同时利用枪口助退器来加速后座。闭锁方式为机头回转。停射时,枪机呈挂机状态。MG34的整个自动循环过程如下:
全自动射击时,需扣压扳机下半部。扣压扳机后,阻铁解脱,处于待发位置的枪机在复进簧的推动下向前复进。机头上部的推弹凸笋在其弹簧的作用下上抬,撞击等待进膛的那发枪弹的弹底,并将其从弹链上推出。随后,曲于机体后上方的凸起带动,拨弹杆使弹链移动半个链距。
与此同时,机头上的两个内滚柱与枪管节套上的定型面贴合,机头开始顺时针转动。又由于机头已进入枪管节套内,故当机体继续复进时(使击针露出,以便打击底火),机体螺旋面和机头相互作用会加速机头回转。于是,机头上的断隔螺与枪管节套内的断隔螺扣合,枪机闭锁。在此过程中,拉壳钩卡入已经入膛的枪弹的底缘。机头回转结束时,到位卡笋跳过滚柱,击针止销解脱击针,枪弹击发。
击发后,在火药气体压力的作用下,枪管和枪机一起后座4.75毫米。此刻,弹丸恰好飞出枪口,但膛内后效期压力仍相当高。
枪口助退器可挡住一部分火药气体,使枪管前端面受到一个很大的向后的力的作用,加速枪管后座。
在4.75mm的自由行程之后,机头上的外滚柱与枪管节套前面的两令定型面衔合,迫使机头开始反时针(从右向左)旋转。机头转动1/4圈后,枪机开锁。由于机头外滚柱与定型面的相互作用,枪机获得相当大的运动速度。随后枪管停止后座,枪管节套顶在机匣前端的斜肩上。拨弹杆带动拨弹齿,使之卡入弹链中的次一发弹上。
枪管在枪管复进簧作用下开始复进,枪机继续后座,同时抽壳(在机头回转开锁的过程中,拉壳钩的初始后座使膛内弹壳得以松动,并将弹底固定于枪机的弹底窝平面上)。当抛壳挺后端撞击到位卡笋时,抛壳挺便伸出于弹底窝平面之外而撞击弹壳,弹壳转动并经由机匣底部的抛壳口抛出。抛壳口上有防尘盖。
随后,枪机撞击后座缓冲器而停止后座。缓冲器使枪机反跳,枪机开始复进,重复自动循环。
击针位于机体内,其待发是在后座过程中完成的。在机头回转开锁的同时,机体向后,压缩击针簧。此时,阻铁与击针上的缺口扣合,并将击针固定于后方。当枪机重新闭锁后,击针由于机头回转而解脱,机体继续复进使击针露出,打击底火而击发枪弹。
为防止枪机在闭锁后反跳,枪管节套后端的机头外滚柱的导槽中固定有一个弹簧卡笋(机头到位卡笋)。在闭锁过程中该卡笋被压下,当滚柱通过后便上抬,由此起到弹性楔的作用。而在开锁的过程中,该卡笋又起到延迟开锁的作用,即只有在枪管和枪机完成4.75毫米自由后座之后(机头滚柱滑过卡笋),枪机方能自由开锁。
MG34有两种供弹方式,弹链供弹或弹匣(鞍形弹鼓)供弹。(MG34/41不能使用鞍形弹鼓)
弹链供弹时是使用50发的不可散弹链,但弹链可以连接起来,使之持续更长时间的射击。当用于掩体之类的固定机枪阵地上时,通常会在三脚架旁配备弹箱,每个弹箱中有5条弹链,共250发。一般是连接成一条100发和一条150发弹链供重机枪状态下的MG34使用。在轻机枪状态下使用时,一般是通过一个能挂在机匣左侧的50发“Gurttrommel”弹链盒(有时被称为“突击鼓”)来携带弹链,避免拖挂下来的弹链妨碍士兵的行动和战术动作,或在行动中被其他物件卡住。
弹链式供弹机置于机匣盖中,由拨弹杆带动的拨弹齿拨动弹链。曲拐形拨弹杆装在机匣盖上,位于枪机顶部的两个突起之间。当枪机作往复运动时,带动曲拐形拨弹杆作横向摆动,再通过一个中间连杆使拨弹滑板向外移动,使拨弹齿抓住一发弹并将该弹拨至阻弹齿处,等待枪机推入膛内。该枪可双向供弹,故有两根拨弹杆,左侧供弹的拨弹杆装在左轴上,右侧供弹用的拨弹杆装在右轴上。
MG34供弹示意图
打开受弹器盖的MG34
以使用弹链供弹为例,MG34的待发过程如下: 压下弹鼓卡笋,将弹鼓盖板向后推,露出弹鼓开口,拉出弹链,并从枪左侧插入输弹口。把弹鼓挂于机匣左侧、机匣导轨的前方,同时将弹链向右拉,直至首发弹为拨弹滑板上的三个拨弹齿抓住为止。再向后拉机柄到位,然后松开,枪机即为阻铁挂住,枪成待发状态。将手动保险卡笋推至发射位置,露出字母“F”。
当使用75发鞍形弹鼓供弹时,则不用弹链,将枪弹直接装入弹鼓即可。但由于不需要脱链机构,因此必须取下机匣盖和受弹器座,换上弹鼓座。鞍形弹鼓直接跨于扳机护圈前面的弹鼓座上,弹鼓中心部向下压开弹鼓座上的防尘盖。压下弹鼓中心顶端的弹鼓卡锁,则与弹鼓座解脱。此时,提起弹鼓上的皮带提手,就能取下弹鼓。从1941年开始鞍形弹鼓不再配给步兵使用,但仍在装甲输送车上使用。
改用鞍形弹鼓供弹时的受弹器盖
MG34的扳机
MG34的扳机为双半月形。扣压上半部为半自动射击。此时,扳机连杆后端压下阻铁,枪机得以向前运动。枪机下突出部推压阻铁解脱杆的上端,阻铁解脱杆解脱并向前,使阻铁上抬。击发后,由于枪机后座,阻铁与枪机的下突出部扣合,将枪机固定于待发位置。 扣压扳机下半部为自动射击。此时,阻铁亦被压倒,枪机向前复进。由于扳机内有一很小的辅助扳机,扣压扳机时,辅助扳机后端的突起上抬至扳机导销的上方,因此扳机向后的行程比半自动时要长得多。这样,阻铁就不会与枪机下突出部扣合,从而实现全自动射击。对于机枪而言,半自动射击有点多此一举,所以后来在试验型MG34/41上改为只能全自动射击。
为免持续射击时枪管过热,MG34的枪管很容易更换。一般每挺机枪备有两根后备枪管,在连续射击250发弹之后(重机枪状态是刚好打完一个弹箱)应立即更换枪管。更换枪管的方法如下:快慢机柄装定于“保险”位置,把机柄向后拉到位,并将机匣向右转动180°,随后将枪口朝上,枪管即脱离护筒,此时可抽出枪管。但是当枪管灼热,就需要某种形式的保护,因此MG34的操作人员不得不使用石棉手套这一个标准的附品。当安装新枪管时,须注意使枪管节套的后端与枪管护筒的后套箍一样平,再用力转动机匣直至卡笋扣合为止。
分解前,应将快慢机柄装定于“保险”位置,退出弹链,并检查膛内是否确实无弹。 分解步骤如下:
压下机匣盖卡笋,机匣盖上抬,向左推压机匣盖轴右端,卸下机匣盖;
取下受弹器座;
左手按下枪托卡笋,右手将枪托向左或向右转90°,卸下枪托并取出枪机复进簧;
将机柄向后拉,分解出枪机和机柄;
压下机匣左侧的卡笋,使机匣向省转动,取出枪管;
按压枪管护筒底端的机匣铰链销的卡笋,抓住握把将机匣后端上抬并向后拉,机匣便与枪管护筒分离;
卸下两脚架和消焰助退器。
作为一挺通用机枪,MG34有不同的使用状态。作为轻机枪使用时,MG34采用轻型可折叠的两脚架,脚架的固定位置可以改变,一般安装在枪口下方,也可移至枪的重心位置,以便更稳定地射击,或根据射击阵地的地形选择适当的脚架位置。此状态下的MG34重量有12.1kg,其有效射程为800米。
作为重机枪使用时,其有效射程为1000米,有两种三脚架供MG34使用,较小的一种重6.75kg,较大的一种重23.6kg。后者被称为Lafette-34三脚架,配有后坐减震器、特殊射控装置和一个光学瞄准镜座,且有一些特殊功能,如通过望远瞄准镜直瞄准射击,或通过潜望镜式的瞄准镜让射手躲藏在掩体下面进行间接瞄准射击,此外Lafette-34的腿架可以升高,使它能用于防空射击。在专门防空时,也有轻便的高射型三脚架可用。
一般情况下,MG34是一件出色的武器,生产得非常好,严格限制其公差,但这也成为其最大的缺点——过于昂贵,而且生产速度太慢,MG34不适合战时大量生产。此外它对灰尘和污垢比较敏感,条件好的时候工作正常,但在恶劣环境中使用故障率比较高,所以有人说它是一种专门为西线作战而设计的武器。这些都是它最终被MG42机枪所取代的基本原因。MG34的多功能是它的最大优点,在它之后有许多效仿的设计,二战结束之后,通用机枪成为中口径机枪的主流形式。
枪全长 | 1219 mm | |
空枪重 | 不含三脚架 | 12.1 kg |
含三脚架 | 19.2 kg | |
75发实鞍形弹鼓重 | 4.2 kg | |
枪管长 | 627 mm | |
膛线 | 4条、右旋、 缠度240mm | |
初速 | 755 m/s | |
理论射速 | 800~900 rpm | |
实际射速 | 全自动 | 200 rpm |
半自动 | 60 rpm | |
有效射程 | 轻机枪状态 | 800 m |
重机枪状态 | 1800 m |
MG34的两脚架可向后移至枪的重心位置
这个并不是使用缴获的MG34的印度籍英兵,而是德军中的印度步兵团
安装了一个消声器的“现代化”MG34
这种叫XMG的机枪是美国人把M16的下机匣改装到MG34上,但并不是让它能使用弹匣,而是让它具有全自动和半自动的选择能力(BRP CORP)
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国外轻型步兵武器》下册 |
2008-07-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