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更新列表轻武器主题相关装备相关内容敝站说明友情链接

WHO DARES WINS 1982

英国特种部队SAS(特别空勤团)成立于二战时期,他们的口号是“勇者胜”(Who Dares Wins)。这支精锐部队一共编制有3个团,其中的21团和23团为后备军和预备役,而22团则是常备不懈的正规军。在介绍《极限权利》时我已经顺带介绍了第22团下辖反恐小队的背景,而该小队的成名之战是1980年营救伊朗大使馆人质的王子门行动。

在1980年4月30日,6名全副武装的恐怖分子闯进伦敦市王子门(Princes Gate)大道16号伊朗驻伦敦大使馆内,将26名外交官扣为人质近一个星期,要挟让伊朗南部富产石油的胡齐斯坦省实现自治。这伙恐怖分子在第6天射杀一名人质以示其决心。当晚7点23分,SAS的反恐小队在震撼弹的帮助下冲进建筑物内,迅速射杀了5名恐怖分子,活捉1名,并营救出尚存活的所有人质。王子门行动是SAS第一次进行的反恐战斗。

而这里介绍的这部旧片子,便是以这次事件为基础进行改编的。这部1982年拍摄的旧片不怎么出名,因此现在也不太容易找得到。我只是数年前偶然买到DVD,由于此前从未听说过这部片子,而且大家也知道国内许多DVD封面封底上写的简介通常是胡说八道的,所以当时也是冒险掏的钱。不过在看过之后,我认为该片对于军事迷尤其是特种部队迷来说是不可错过的,这钱掏得值。

故事情节很简单,以上个世纪70、80年代西方国家内的民间反冷战浪潮为背景。一个极端的和平组织决定以不和平的方式结束冷战中的核对抗,他们计划劫持美国驻伦敦大使馆里的高级官员为人质,要求美国撤走对准前苏联境内的弹道核导弹。

由于事先得到情报,英国的情报部门要求SAS派出一名卧底(主角)打进这个极端组织。当主角的身份败露后,由于这个极端组织希望劫持行动能够获得专业人士的意见,因此派出两名同伙劫持了主角的老婆孩子威胁他合作。而影片的高潮就是SAS营救主角的亲属及在主角的配合下营救大使馆内的人质。

该片中有一半的内容都比较沉闷,这大概也是当时英国电影的典型风格吧,这些内容是主角关于如何打进极端组织及周旋在组织领导人身边的,而且也讲求真实——现实中的情报活动可不像007那么刺激。但间或插入的一些SAS训练的场景倒是挺有意思的。而电影后半部表现的两次营救行动虽然加起来才几分钟的内容,但拍得相当精彩。注意,我是说“精彩”,不是说“火爆”。

首先是营救主角的妻儿。化装成平民的SAS队员潜入主角邻居家里,他们先是慢慢地用手摇钻在墙上悄悄钻一个小孔,通过针孔摄像机侦察和监视人质及劫持者的状况。然后再用最轻最慢的动作花一整晚把墙壁拆薄,这样就可以用最少量的炸药来破墙,降低爆破时伤及人质的机率。突击行动时,先切断电源,紧接着炸通墙壁,趁着因为突然陷入黑暗和被爆炸声惊吓得不知所措的恐怖分子反应过来之前,两名突击队员手持手枪和手电筒通过墙洞迅速射杀恐怖分子,由于进攻发起前一直用针孔摄像机实时监视,因此他们在发起进攻时就很清楚恐怖分子和人质的具体位置。

而攻入美国大使馆内的经过,则和当年SAS攻入伊朗大使馆的过程很相似,一部分人通过绳索从窗户进入,另一部分人则从门口冲入,恐怖分子同时受到几个方向来的进攻,顾此失彼,也组织不起有效的抵抗。虽然与现在那些“火爆”的好莱坞动作电影相比,这部片子中的战斗场面显得有些粗糙和简单,不是靠花巧的特技动作渲染和后期电脑动画制作和剪接技巧来支撑的,但看起来真实感却比较强,再加上剪接得很紧凑,却又不会让人眼花缭乱,能清楚地展现出整个攻击行动的流程,所以这个战斗场面也是我经常拿出来重温的部分。

虽然本片中也有一些部分比较扯,例如悬吊在直升机下还能如此准确地发射催泪弹,另外震撼弹爆炸的效果看起来倒像是烟雾弹等等,但总体而言,这部1982年的老片子实在是少有的专业感很强的特种部队题材佳作。


片名“Who Dares Wins”就在这个标志里,一看这个片头就知道是讲SAS的


情报官员进入SAS的基地时沿路看到许多训练场景


看到这个训练场上的火车车厢就让人想起1977年在荷兰的那件事


SAS的野外训练,当时使用的还是L1A1


恐怖分子化装成表演乐队进入大使馆内劫持了参加晚宴的多名高级官员,恐怖分子使用的武器是英格拉姆MAC11和伯莱塔M12S


身穿便装的SAS潜入主角的邻居家


通过针孔摄像机监视主角妻儿被劫持的情况


用了大半晚时间缓慢而安静地把砖墙挖薄,这样就可以不用太多的炸药避免误伤人质


关电闸、爆破、穿过墙洞、搜寻目标、开枪射击,一连串的动作一气呵成


通过直升机降落到大使馆屋顶,然后用绳索从窗口突入


破窗而入时其他一名队员被火烧到了,真的跟皇子门行动的经过很想像啊


用霰弹枪破门的方法是破坏上下的铰链,而非门锁的位置


SAS使用的MP5A3


他们的射击姿势不是把枪托抵在肩上平举,而是把MP5的枪托缩起,射击时把枪向前推出绷紧背带,据说这的确是当时欧洲流行的CQB射击姿势


这个用第一人称视角拍摄的突击镜头很有意思


现场指挥官一边收听无线电中传来的报告,一边在建筑图上标注突击情况的进展


行动一结束,所有的SAS都立即乘坐直升机离开,不给记者接近的机会,保持了相当的神秘感

 

2009-01-31

更新列表 ◇ 轻武器 ◇ 附件 ◇ 相关内容 ◇ 本站说明 ◇ 相关论坛 ◇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