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更新列表轻武器主题相关装备相关内容敝站说明论坛链接BLOG

〈〈国产轻武器

1977年式手枪

 

 

口径: 7.62×17mm 64式手枪弹

 

以下的文章和原创图片均由从警多年且有丰富使用经验的QBQ的无悔在新浪微博上发表,经其本人授权同意,由敝站转载及修改、补充。


一支不成功的手枪 ——国产77式7.62毫米手枪

“2002年6月6日凌晨,在北京—满洲里1302次列车上,两名歹徒胡国军、程绍斌与乘警、刑警及列车员(乘警单继春、王海滨,刑警田学敏、卢凤春,列车员王永强、叶龙)展开搏斗,先投入战斗的刑警卢凤春担心误伤群众不敢开枪,结果被歹徒用弹簧刀刺中屁股,用啤酒瓶打中头部。接着被歹徒抢走配枪77手枪一支,歹徒程绍斌夺下手枪后,压在卢凤春身上,朝其腹部连开四枪。歹徒接下来朝刚赶来的另一刑警田学敏射击,一枪击中田学敏左手,一枪击中 12车厢旅客常占和头部(抢救过来了),田学敏迅速还击,持枪的程绍斌腹部和胳膊被击中三枪。两名歹徒趁混乱之机,同时用枪和刀顶住在13号车厢门头安抚旅客的列车员王永强的头部,并威胁他把13号车厢门打开,慌不择路的残暴歹徒先后跳下飞驰的列车,消失在夜幕之中。哈尔滨铁路公安局指挥中心接到海拉尔铁路公安处的情况通报后,立即命令发案地的哈尔滨铁路公安处组织警力追捕,找到了已经死亡的两个跳车罪犯。犯罪嫌疑人胡国军系跳车后脑颅骨损伤致死,程绍斌腹部和胳膊被击中三枪,其中—枪致肝脏破裂造成失血死亡。而那位被腹部连中四枪的英勇警察,经医生检查认定,卢风春腹部四处被子弹打成贯通伤,臀部受一处刀伤,头部受一处钝器伤,双手手指不同程度受刀伤。经过五个多小时的紧张抢救,卢凤春终于脱离了危险。民警激动地说:从把民警送到医院到手术,肇东市人民医院始终没有提到一个“钱”字。外科副主任孙根说得好:我平时就非常敬佩警察,当我们接到通知说列车上有一名刑警在同歹徒搏斗中被歹徒开枪击伤,我们医护人员都非常快的从家中赶到医院。如果这名刑警再晚抢救10分钟,将因重度昏迷、流血过多而无法医治。”

这是网上流传最广的77式手枪失败战例,在国产 “老三样(54式、64式、77式)”军用手枪中,77式是受到吐槽最多的手枪,从列装之日起,除被冠以“高级军官”用枪的名号外,被广大用户批判的一无是处。笔者当年也不免俗,新枪到位即使兴冲冲的用佩戴的54式换了一支77 ,自觉挂在腰上后摇身一变成为“大官儿”,可惜没带了几天就发现这东西既不好玩又不靠谱,于是赶紧换回了54。一晃多年过去,总觉得应该写篇77的文章,这个坑还是由俺接着填吧。

一、从利格诺斯(LIGNOSE)手枪说起

上世纪初,研制具有单手上膛功能的口袋手枪成了一种时尚。1913年,德国枪械设计师维托尔德·切尔列夫斯基(Witold Chylewski)设计了世界上第一款活动扳机护圈的扳机护圈待击系统(Einhand<德语应该是“一只手”的意思>),并在奥地利申请专利。“一只手”系统可让使用者以一根手指头的力量,通过向后扣动连接着套筒的扳机护圈前部,令子弹上膛。整体工作为:扣动扳机护圈,套筒向后运动,并且令复进簧向后收缩。当扳机护圈获得释放时,套筒会返回到位并且将子弹上膛,扳机护圈则会在前方自动锁定,防止正常射击过程中压伤食指。该系统的优点在于不仅可以上膛,在出现哑弹后可迅速装填新弹。


“一只手”系统申请专利时的设计图“一只手”系统申请专利时的设计图

同年,伯格曼公司收购了该项专利,该公司的枪械设计师雨果·施迈瑟参考勃朗宁M1903的工作原理,结合“一只手”系统,设计出了这支造型特殊的“口袋手枪”,命名为利格诺斯(LIGNOSE)手枪。


勃朗宁M1903手枪,传说中的“马牌撸子”

M1903剖面图

有资料表明:“ 1914年一战爆发开始,伯格曼公司急于回笼资金,将生产出来的利格诺斯手枪卖给军方”,但实际上最早的利格诺斯手枪广告出现在1921年8月25日的德国武器工业杂志《枪匠》上, 同年,伯格曼公司在德国给利格诺斯手枪申请了专利。起初很多人都对“一只手”系统产生浓厚的兴趣,纷纷购买,市场销量不错,但新鲜劲一过,人们发现,这种单手上膛功能的手枪并不实用。


1921年8月25日的《枪匠》杂志利格诺斯广告


1927年利格诺斯手枪的广告,广告词“准备一支不上膛的手枪以备不时之需”


利格诺斯剖面图


利格诺斯2型和3型,握把短的是2型,长的是3型

利格诺斯手枪有3和2两种型号,其中3型全枪长135mm,枪管长54mm,空枪重0.51kg,弹匣容量为9发。2型的诸元与3型差不多,只是弹匣容量是6发。 到了1928年,格诺斯手枪停产,这种昙花一现的武器随着时间的消磨,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二、险些夭折的77式手枪

时间一晃到了上世纪70年代,山东省军区军械修理所一位老工人不经意间在旧枪库中翻出一支战争年代缴获的利格诺斯3型手枪,他觉得这种单手上膛功能很新颖,萌生了仿制的念头,在请示并得到上级大力支持后,军修所组成了“三结合小组”全力进行攻关,几经修改后终于成型,1977年,这种仿制格诺斯3型的可以单手上膛的半自动手枪被命名为1977年式7.62毫米手枪。该枪由于体积小,质量轻, 可单手上膛,生产之初仅配发给部队师级以上干部使用,我军一位独臂将军更是对77喜爱有加。


77式手枪


出口型77-1式

到了1981年,量产不久的77式手枪在一次精度验收时发生了严重的偶发事故:射击中套筒还未复进到位,击针与阻铁自行滑脱而打响了尚未完全进膛的子弹,弹壳在弹膛外炸裂,严重地威胁到了射手的生命安全。

为了尽快在原枪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当时厂家试用了两种方法:一种是在套筒弹底窝平面下方加一个推弹凸台,使套筒在复进时以推弹凸台将子弹推入弹膛,如在复进不到位时,万一击针与阻铁滑脱,击针也不会接触子弹底火,从而避免偶发。另一种方法是与其他手枪一样,在击针一侧设计一个击针保险装置,只有当套筒复进到位时保险才会打开,否则击针将被保险挡在中途,从而排除了偶发的隐患。但是,77式手枪的外形太小,套筒内的位置十分有限,保险装置被设计得过于细小,无法可靠地工作,因而未能成功。而第一种方法正在试验时,77式手枪又一次发生了膛外炸。这次情况和第一次不同,是在退弹时发生的。此时子弹被抽壳钩紧抓在弹底窝前,刚从弹膛内退出一点就被与阻铁滑脱的击针打响。在这种情况下,推弹凸台毫无阻隔击针的作用,所以这种消极的方法也自然遭到了否决。除了上述两种方法外,还试过一些修修补补的方法,但均无济于事。当时77式手枪的命运极为严峻。


推弹凸台


改进后的阻铁

针对这种情况,有关部门对77式手枪进行了研究,发现该枪的发射机构设计不够合理,尤其是阻铁的质量分布不当。在找到原因后,对症下药,改进了发射机构和阻铁,解决了问题。这才使得77式手枪得以安全使用。 1986年,77式手枪荣获兵器工业部优质产品奖,1991年获得国家优质产品金奖。

很多资料上都表明: 77式手枪是我国自行设计、自行研制的手枪,性能等远优于之前研制的64式手枪,但笔者认为77仅是一支仿制不成功的国产利格诺斯手枪。


当年笔者使用的77


由于采用自由式枪机,所以77式在弹膛内加工了一圈凹槽,当枪弹击发时,弹壳膨胀从而增加了摩擦力,达到延迟开锁的效果


77式手枪的结构

三、一支问题手枪

(一)故障率高。记忆犹新的是:90年代我国武警参加国际军警大赛,在一个突入房间的射击目标的科目中,一名特警77式手枪卡壳未能打响, 导致该科目成绩垫底。而在靶场实际使用中,77经常会出现套筒复进不到位,弹匣松脱,击针头、杆、尾盖断裂等诸多问题。某次,笔者在靶场射击77的过程中,击针盖断裂,复进簧带着击针杆一股脑的蹦了出来,险些击中笔者的眼睛,从此以后,但凡组织77射击训练,笔者均要求射手佩戴护目镜。


打断的击针杆

打断的击针头

断裂的击针簧

(二)没有空仓挂机和有弹指示。自动手枪相对转轮手枪的一大优势就是,就是空仓挂机功能。当子弹打光,套筒就会被挂在后方提醒射手更换弹匣。而77却没有这个机构,也无有弹指示功能, 日常携行中,击针是否释放,膛内是否有弹,操作者都无法直观的确认,在射击过程中,射手在无法辨别枪内是否有弹的情况下,只能通过最后一次空击才能确认枪内无弹,而国产64式手枪不仅有空仓挂机和有弹指示器外,更有实弹匣装入后套筒自动回落的回闩功能。


64式手枪的弹膛有弹指示器,凸起为有弹


77式为击针平移式,所以套筒后没有击锤

(三)与64式弹匣不能通用。某年,由于枪弹分离的政策,笔者因工作需要去枪库中领取了一支64手枪,弹库的保管员却给了笔者一个77的弹匣,因保管员懒得开柜笔者又不敢得罪(某财部门脾气都很大),只能草草的在枪管中塞入一发子弹以备不时之需,所幸那一夜平安无事。


77式的弹匣装入64枪后无法固定在枪内

64式弹匣由于有空仓挂机解脱卡笋挡着,塞不到77枪中

(四)单手上膛实际意义不大。77式宣传的特色就是单手上膛功能,但由于复进簧力度过大(达到120N),很多成年人只能用中指或 食指中指合力才能扣动护圈上膛,单手上膛需要1-2秒的时间,相比之下直接拉动套筒仅需要0.2-0.5秒的时间 ,这一看似洋气的动作实际上非常鸡肋 。

*说到这里肯定冒出一堆键盘特种兵口吐白沫的指着悔某的鼻子说: 你丫到底懂不懂啊? 从“战术角度”出发,如果一只手受伤了怎么上膛呢?其实,笔者不想在上膛方式上争论太多,国际上也有很多流行的单手上膛方式,比如TG精锐们可爱的小天鹅。。。。。


在77上使用鞋底上膛法


作者演示单手上膛的动作原理


单手上膛把套筒扣压到底后,通过抛壳口看到的弹膛


站长本人十多年前第一次尝试77式的单手上膛时,因为没掌握到用力的技巧而失败,套筒只能扣到一半

(五)讨厌的护圈打手和套筒咬虎口。77的通病是护圈缺乏止退机构,在射击过程中活动护圈会跟随高速运动的套筒一同向后摆动,击打射手的食指,后期外贸版的仿77系列均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是很多射手抵触77的主要原因,甚至有射手打了一个弹匣手指就被夹肿的现象,圈内很多人戏称77为“断指神枪”。在笔者组织的训练中,77都是直接用透明胶把护圈固定起来使用。另一个头疼的问题就是77虎口上方的延伸部分过短,在射击时,需特别注意手的握持角度,特别是手比较大的人,后坐的套筒极容易“咬”到虎口。这个先天不足的毛病很难解决。

(六)不安全的工作机构和保险。 77的另一个外号就是“走火大王”, 因为采用击发阻铁与击针用挂钩方式咬合,击发阻铁质量集中在回转轴的一侧,在设计制造时虽采用了技术措施保证其工作可靠,弹在长期使用后,工作面磨损,或跌落受冲击时,很有可能出现走火。而其只有一个能够锁住扳机、击针和套筒的手动保险 ,缺乏其它的防止偶发保险机构或者自动保险机构,且保险规则与正常右手使用习惯相反、缺乏顿挫感,如不注意就会被钩挂拨开形成待击状态,所以很多用户从来不敢带一支上好膛的77出去干活。

(七)锋利的活动护圈角。77式的活动护圈角非常尖锐锋利,紧急情况下射手抓套筒上膛,很容易被活动护圈角割伤,某年在一次盘查任务中,笔者的战友由于过于紧张动作变形,食指拇指抓住套筒前端上膛,两根手指都被划了一道深深的伤口,从那以后他宁可选择不带枪也不再碰一下77。


笔者左手拇指上至今还有一个77活动护圈割出来的疤痕笔者左手拇指上至今还有一个77活动护圈割出来的疤痕

(八)短小的握把。 77体积较小,和64一样,由于在设计过程中没有考虑到设计相应的指托,手较大的射手在使用时只能将小指蜷曲在弹匣底部,甚至还有射手要翘起“兰花指”来射击。而很多国外的小型手枪均在弹匣底部设计了指托,如PPK手枪就有这样的设计。塑料制成的指托结构很简单,成本也不高,目前,已有一些厂家小范围制作64、77的通用弹匣指托。


笔者自购的砸炮通用指托

效果明显,舒适感那是杠杠滴


手持64与77

(九)可怜的停止作用。64式手枪弹设计之初被定义为日常自卫使用的弹药,文章开头的案例就是关于64弹停止作用的真实写照,(关于停止作用,大家可以围观大波波@daboboye写的《人停不是弹停》的专业介绍)。77和64的枪管长度均为 86.5毫米, 膛线的旋向都是右旋,弹膛除内壁略有不同( 弹膛内壁为了增加抽壳阻力的沟槽不同),其他都一样,二者均使用64式手枪弹,射击性能完全一样,在笔者的前作《“小砸炮”传奇》中针对64手枪弹的性能做过介绍。

*设计师们为64式手枪设计了一种专用的弹药----7.62×17mm手枪弹,也称为1964年式7.62mm手枪弹。该弹的威力基本上与7.65×17mm SR手枪弹相当,只是初速略高,两弹但并不通用。原因是:7.65mm手枪弹采用半凸缘式底缘弹壳,弹壳底缘直径是9.06mm,弹壳长17.3mm,而64式手枪弹则是采用无凸缘式底缘弹壳,弹壳底缘直径是8.44mm,弹壳长16.8mm。根据我国的相关杀伤动能标准,杀伤人体所需动能为80焦耳,而杀伤马匹的动能则为180焦耳,所以该枪的枪口动能设定为220焦耳,其威力能满足日常自卫的需要。


二者完全相同的诸元二者完全相同的诸元

(十)喜忧参半的击发方式。77采用击针平移击发结构,理论上说这种结构的射击精度优于击锤结构的手枪,所以精度可能是77唯一的优点,但这种结构的缺点在于:套筒复进时压缩击针簧,由于击针簧容纳空间有限,击针簧易疲劳失效,这会增加出故障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77式手枪和其他事物一样具有两重性,可满足日常自卫使用,但并不是一支性能优良的自卫武器,随着国产新式手枪的列装及普及,77也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分解77式说明


分解后的77式


笔者用过的54、64、77式手枪及79式冲锋枪


77式与92式

全枪长 149 mm
空枪重 500 g
枪管长 87 mm
弹匣容量 7 rds


新出的77式工程塑料握把片


资料来源:QBQ的无悔投稿,本人略作补充

     

2020-03-08

首页/更新列表轻武器主题相关装备相关内容敝站说明论坛链接BLOG